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3章 入朝当值(1/2)

这日午时,李钰刚起身,对面书案一位姓周的老修撰,忍不住问道:

“李修撰,每日此时便外出,可是有要紧事?”

李钰停下脚步,客气地拱手笑道:“周前辈,并无甚要紧事。

只是……晚辈肠胃弱些,光禄寺的饭菜,实在有些难以消受,想去外间寻些吃食。”

他这话声音不大,但由于房间内太安静,还是被其他人听了去。

于是神色各异。

有几个年轻的编修瞅了瞅李钰身上那件明显料子精良不少的青色公服,眼中不由得流露出羡慕之色。

翰林官清贵是清贵,但俸禄着实微薄。

尤其是这些低阶翰林,大多出身寒门。

又要维持京官体面,又要养活家人,生活往往捉襟见肘。

虽然也抱怨光禄寺的饭菜难吃,但有免费的午餐吃不错了,哪有余钱天天下馆子?

而且李钰身上的官服比他们的都好。

显然是花高价钱买的,这就是自己在京城有房的好处啊。

不用交房租,不过状元公本身应该也很有钱吧。

每月8两银子,可不够天天下馆子的。

周修撰愣了一下,随即了然,苦笑一声,他还以为李钰是有什么事。

没有想到是出去吃饭。

另一位庶吉士赵文廷,凑近低声道:“李兄,外头哪家馆子经济实惠些?

不瞒你说,那光禄寺的饭菜,我也快吃吐了,只是……”

他讪讪地笑了笑,没好意思说是囊中羞涩。

李钰心知肚明,便笑道:“赵兄若是不嫌,改日我作东,咱们一同去试试?

我知道附近有家小馆,羊肉做得极嫩,价钱也还公道。”

赵文廷闻言,脸上顿时放出光来,连连点头:“那敢情好!先谢过李兄了!”

自此,李钰每日午间外出用餐,便成了翰林院一景。

有时是一人,有时和苏墨白一起。

同僚们从最初的惊讶、好奇,到后来的习以为常,甚至隐隐有些期待。

有时李钰回来,会顺手给同僚带些刚出炉的芝麻烧饼或者一包五香花生米,要么就是一包卤肉。

虽是小惠,却也让这清苦的翰林院午后,多了几分暖意和烟火气。

当然,也有人背后议论,说新科状元到底是家底丰厚,不懂得勤俭。

但更多人是羡慕,恨不得也去李钰的房间办公。

时间一长,李钰觉得翰林院的这些同僚,也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清贵文人。

反而和府学里的那些士子也差不多。

时光荏苒,李钰在翰林院修撰的位置上,已安然度过了两月。

这段日子,他每日埋首典籍,将分派下来的文书差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誊录的文稿字迹工整清晰,校勘的典籍鲜有错漏。

偶尔发表些见解,也颇能切中要害,显露出扎实的功底和超越年龄的沉稳。

这份勤勉与能力,自然落在了上司眼中。

这日清晨,翰林院掌院学士亲自来巡视。

众人皆起身肃立。

掌院学士走过一张张书案,偶尔拿起几份文稿翻阅,或询问几句。

行至李钰案前时,他停下脚步,目光落在李钰刚刚整理好的一摞《前朝会要》补遗稿件上。

他随手拿起一份,仔细看了片刻。

见条目清晰,考据严谨,注释得当,不由微微颔首。

他又抬眼看了看眼前这位少年状元。

见他身姿挺拔,目光清正,并无半分少年得志的轻狂。

反而在这清冷衙门里沉静如水,心中更是添了几分赞许。

心中想起了李钰的殿试文章,掌院学士孔维宁也是十三名读卷官之一。

他虽然是中立官员,但也不想得罪次辅,便昧着良心给李钰的文章画了尖。

好在皇帝依然点了李钰做状元,让他心里的内疚轻了很多。

皇帝赐了李钰宅院,孔维宁自然也知道。

知道皇帝很看重李钰,但孔维宁觉得李钰成了大景第一个三元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趣阁 . www.quqiao.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趣阁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