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几日后,进士们开始忙碌起来。
二甲和三甲进士需要去各个部门观政。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岗前实习。
林澈,马致远,高登云便被分配到了礼部,吏部,刑部三个部门。
实习结束,吏部会根据进士在观政期间的表现,结合其殿试名次,进行最终的分配。
表现优异,可以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或直接授予六部主事等中央要职。
表现良好,一般会授予京官或地方实缺知县。
表现平平,可能被授予地方的佐贰官,或府学教授等职位。
因此这观政是十分重要的。
期限差不多是三个月到一年。
但对于状元,榜眼,探花来说则没有这么麻烦。
他们可以直接去翰林院授官。
翰林院位于皇城东南脚,衙署并不算宏伟,但地位极为重要。
毗邻内阁所在的文渊阁,可谓是天子智库、储相摇篮之地。
院门前古木参天,显得幽深肃穆。
门楣上悬着“翰林院”三字的匾额,虽不张扬,却自有一股文翰之林的厚重气息。
李钰向门吏递上吏部的文凭和官凭。
门吏验看后,神色立刻变得恭敬无比:“原来是新科状元李修撰,快请进!
掌院学士大人已有吩咐,请您先至正堂等候。”
踏入院内,只见庭院深深,建筑古朴。
院内古柏苍翠,环境极为幽静。
唯有偶尔捧着文卷匆匆走过的低阶翰林官员或小吏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空气中弥漫着书墨和旧纸张特有的味道,仿佛每一口呼吸都带着知识的沉淀。
李钰被引至正堂,拜见了翰林院掌院学士。
掌院学士是位年约五旬、气质儒雅的老臣,对他这个少年状元倒也客气。
勉励了几句“清贵之地,宜勤勉向学,以备顾问”之类的门面话。
便让一位姓王的侍读学士带他熟悉环境并安排具体事务。
王侍读领着李钰在院内走了一圈,介绍了各厅房职能。
史馆负责修撰实录、国史。
诰敕房负责起草制、诰、诏、令等宫廷文书。
起居注馆负责记录皇帝言行……
介绍完后,他将李钰领到了史馆的一处厢房。
这里便是李钰日后主要办公之所。
厅内陈设简单,数张书案排列,已有不少人在伏案工作。
并没有见到顾辞远和苏墨白,李钰猜测大概和他不是同一个房间。
“诸位,这位是新科状元李钰,以后大家就是同僚了。”
王侍读介绍了一下。
众人抬头看了看李钰,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
眼中也没有什么震惊之色。
毕竟翰林院中最不缺的就是状元。
王侍读指着一个靠窗、略显偏僻的空书案道:
“李修撰,这便是你的位置。
初来乍到,可先阅览近期的《实录稿》和《邸报》,熟悉朝廷典章制度与近期大事。
若有修书编史的任务,自会分派于你。”
李钰点头表示明白,也清楚这就是翰林院新人的常态。
哪怕你是状元,初期也不会让你参与机要。
更多的是进行文献整理、史料编纂、誊录校对等基础性文字工作。
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也是对心性的一种磨砺。
他坐到自己的书案前,案上已堆放了些许卷宗。
他随意翻看一本看了起来。
这一刻,李钰知道他已正式踏入了大景朝权力体系的边缘。
这里没有奉天殿上的万众瞩目,没有游街时的鲜花着锦,只有日复一日的青灯黄卷。
但这看似平淡的翰林生涯,正是通往权利核心的必经之路。
不过要想通往权利核心,首先就得要吃苦。
第一个苦就是穷。
翰林院的翰林们都很穷。
特别是兴平帝登基以来,国库一直空虚,为了缓解,他便出了个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