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邸报》内外分册的消息一经传开,非但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反而让其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百姓们对手里的“外报”更加喜爱了。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没有了那些他们看不懂的军国大事,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有趣的民间故事、实用的农桑技巧,甚至还有长安城里哪家酒楼推出了新菜的“广告”。报纸变得更好看,也更有用了。
而朝中的官员们,则对那份神秘的“内参”——《政事堂纪要》充满了敬畏和渴望。
能拿到什么级别的内参,成了衡量一个官员在皇帝心中地位的新标准。据说,六部尚书和宰相们拿到的,是“绝密”级,上面连李靖大将军关于突厥防线最新布局的推演都有。而普通官员拿到的,则是“机密”级,大多是关于税法改革的辩论。
一时间,能在《政事堂纪要》上发表一篇文章,成了比在朝会上得到皇帝一句夸奖还要荣耀的事情。这意味着你的观点,已经进入了帝国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李承乾,对此一无所知,也不想知道。
他最近成功培育出了一种新品种的荷花,花瓣是罕见的淡紫色,他正忙着给它起一个风雅的名字,准备过几天拿去向自己的美女良娣们炫耀。
“紫气东来”、“紫霞仙子”、“淡紫忧伤”……一个个名字在他脑海里飘过。
然而,这份悠闲很快就被一个不速之客打破了。
“太子哥哥!”
一个略带肥胖的身影,满脸堆笑地闯进了东宫的后花园,正是魏王李泰。
李承乾看到他,眼皮就跳了一下。黄鼠狼给鸡拜年,准没好事。
“青雀,今日怎么有空来我这儿?”李承乾懒洋洋地应了一声,连身都懒得起。
李泰也不在意,他凑到池塘边,看着那朵紫色的荷花,夸张地赞叹道:“哇!好一朵奇花!太子哥哥真是雅人,小王佩服,佩服!”
他一边说着,一边从袖子里掏出一个精致的卷轴,“小王近日偶得一文,自觉有几分见地,想请太子哥哥斧正一二。”
李承乾心里咯噔一下。他最怕的就是和这些皇子们搞什么文学交流,纯属浪费时间。
“放那儿吧,我待会儿看。”他指了指旁边的石桌。
“别啊,太子哥哥。”李泰却不依不饶,亲手展开了卷轴,“此文关系到我大唐未来的国策,小王觉得,若是能登上《政事堂纪要》,或可为父皇分忧。”
李承乾的眉头皱了起来。
他接过卷轴,扫了一眼。文章的标题是《论均田制之积弊与长久之策》。
内容写得确实不错,引经据典,分析了当前均田制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长此以往必将动摇国本的问题。并大胆提出,应当“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并以“资产”为基准,征收新型的商业税和财产税,以弥补田税的不足。
这是一个极其超前且敏感的话题。几乎是在挑战整个大唐立国的根基。
李承乾看得眼皮直跳。这李泰,野心不小啊。他这是想通过提出一项惊世骇俗的政治改革,来彰显自己的能力,博取李世民和朝中革新派大臣的青睐。
“想法不错,但太急了。”李承乾随口评价了一句,就把卷轴卷了起来,“此事牵连甚广,不是一篇文章能说清的。你还是再琢磨琢磨吧。”
他想把这烫手的山芋扔回去。
李泰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他依旧笑道:“小王就是才疏学浅,所以才想将此文投给‘论衡’,让朝中大儒们评议一番。只是……听说魏公那人,古板得很,小王怕他看都不看就给扔了。太子哥哥是邸报的开创者,您的话,魏公肯定会听。不知哥哥能否……帮忙递个话?”
李承乾瞬间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