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应如此。”
“那凭什么要国库出钱,印了书让他们去发财?”李承乾一拍桌子。
所有人都愣住了。
戴胄弱弱地问:“殿下,您的意思是……”
“谁受益,谁出钱!”李承乾斩钉截铁地说道,“传话出去,就说这本《关中农桑要术》,因为技术太过先进,朝廷经费紧张,暂缓印刷。”
“啊?”众人大惊失色,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
“但是,”李承乾话锋一转,露出了一个奸商般的微笑,“如果有‘有识之士’,愿意‘襄助教化,共襄盛举’,捐一笔钱来助印此书,那么,这本书就可以立刻,马上,加急印刷!而且,我们可以在书的扉页,用最大的字号写上——‘本书由长安万年县李家庄李员外独家赞助刊印’!”
“赞……赞助?”戴胄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有些发懵。
“对!就是赞助!”李承乾越说越起劲,“你想想,李员外花了钱,得了名声,全关中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乐善好施的大善人,官府知道了,是不是也得高看他一眼?他还第一时间拿到了最新的技术,赚了更多的钱。这叫什么?这叫名利双收!”
戴胄的眼睛,一点一点地亮了起来。他那颗掌管钱袋子的心,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活络起来。
“这……这法子……妙啊!”
“这还只是其一!”李承乾又拿起另一本账册,“这本,《大唐西域行记》,讲西域风土人情的,谁最爱看?”
“自然是那些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商贾胡人。”
“那他们是不是也很有钱?”
“富可敌国者,不在少数。”
“那就告诉他们,”李承乾说道,“这本书的最新修订版,会附上一张最精准的,标明了水源和驿站的《丝路堪舆图》。想要吗?拿钱来‘预购’!预购的人多了,凑够了印刷成本,咱们就印!凑不够,那就等个三年五载再说。”
“预……预购?”戴胄感觉自己的脑子已经不够用了。
“还有!”李承探彻底放飞了自我,“哪些书卖得最好?《声律启蒙》?《百家姓》?这种百姓爱看的,需求量大的,咱们就多印!用这些畅销书赚来的钱,去补贴那些虽然重要,但是没什么人买的学术著作。这叫‘以畅养滞’!”
“还有,咱们活字署的技术,是不是最好的?咱们可以接活啊!哪个寺庙要印佛经?哪个道观要印道藏?哪个大户人家要给自己修家谱?都可以!只要给钱,咱们提供全大唐最清晰,最精美,最高效的‘私人订制’印刷服务!价格嘛,自然要比他们自己找人抄贵那么一点点,但是快啊!有面子啊!”
赞助刊印、众筹预售、畅销书盈利补贴、私人订制服务……
李承乾一口气抛出了四五个后世烂大街的商业模式,每一个,都像一道闪电,劈在了戴胄和户部官员们的天灵盖上。
他们呆呆地看着太子殿下,仿佛在看一个浑身散发着铜钱光芒的财神爷。
原来……钱,还可以这么赚!
原来,教化万民的千秋功业,和赚钱,一点都不冲突!甚至可以相辅相成!
戴胄激动得浑身发抖,他“扑通”一声又跪下了,这次不是哭穷,而是崇拜。
“殿下!您……您不仅是圣贤,您还是……点石成金的活财神啊!臣明白了!臣这就去办!保证三个月内,让活字署不但不再花国库一文钱,还能给国库上缴利润!”
看着戴胄带着一群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冲出去,李承乾长长地松了口气。
总算,又把这个锅甩出去了。
他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心情愉快地走出了账房。
阳光正好,鱼儿正肥。
他心想,这一次,总该没人来打扰我了吧?我这个商业帝国,应该可以自己运转,自我造血,然后离我远远的了吧?
他不知道的是,当李世民听完戴胄兴奋的汇报后,在甘露殿里,一个人,沉默了良久。
他看着窗外东宫的方向,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文能开创学派,武能退敌千里。
政能创分司之制,术能用阳谋之策。
现在,他连经商理财之道,都已臻化境,能将一个烧钱的无底洞,变成一个下金蛋的母鸡。
这样的太子,古往今来,可曾有过?
“承乾我儿……”李世民喃喃自语,眼眶竟有些湿润,“为父……还有什么可以教你的?这大唐的江山,除了你,还有谁配来坐?”
他心中的某个念头,在这一刻,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定。
而刚刚回到鱼塘边的李承乾,忽然没来由地打了个冷颤。
他总觉得,自己好像离“被逼登基”的凄惨结局,又近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