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越说越激动:“此法,不仅仅可以用于印书!我大唐的六部,我朝廷的百司,乃至军队的调动,国家的工程,全都可以用此法!若是推行开来,我大唐的理政效率,将何止提升十倍!这……这是足以改变一个国家运转方式的‘宰辅之术’啊!”
经他这么一解读,所有人如梦初醒,再看向那些简陋的部门牌子时,眼神都变了。
那哪里是什么牌子,那分明是通往一个高效、强大王朝的康庄大道!
太子殿下,他不是在发脾气,他是在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给他们上了一堂最深刻的“管理学”课程!
于是,李承乾的“甩锅”行为,再一次被完美地解读成了“帝王之术”的现场教学。
他本人,则在甩掉了所有包袱后,终于心满意足地回到了东宫。他第一时间就命令工匠,在观星阁下,挖一个比原来大三倍的鱼塘,还要引活水,种荷花,建凉亭。
他的咸鱼生活,终于,要回来了!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
就在活字署以一种惊人的效率开始运转,第一批由活字印刷的《论语》样书被呈送到李世民案头时,一场新的风暴,已在朝堂之上悄然酝酿。
一份来自御史台的奏疏,被递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上奏的,是出身五姓七望之一,博陵崔氏的御史中丞,崔仁师。
奏疏的内容,言辞激烈,直指活字印刷术的“三大危害”。
“其一,乱经义。圣人经典,一字一句,皆有深意。历代皆由大儒亲笔抄录,以示敬畏。今以冰冷之木石,印于纸上,毫无敬意,恐使后学轻慢经典,曲解圣意!”
“其二,开民智之患。自古以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识掌握于士大夫之手,则天下安定。今若书籍泛滥,人人可读,则愚民妄议国事,刁民寻律法之漏洞,流言蜚语,必将横行乡野,动摇国本!”
“其三,利奸邪。此术既能印经典,亦能印谶纬妖言,谤君之文!一旦流传开来,如洪水猛兽,堵之不及,禁之不绝,为祸之烈,胜于十万甲兵!”
最后,崔仁师总结道:“故臣恳请陛下,将此‘活字妖术’,列为禁术!其印书作坊,收归内廷,严加看管。所印之书,只供朝廷与官学,绝不可流入民间,以绝后患!”
这份奏疏,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朝堂。
它立刻引起了以崔氏为代表的诸多世家大族官员的共鸣。他们的权势和地位,很大一部分就建立在对知识和教育的垄断上。活字印刷术,正在掘他们的根。
而以魏征、房玄龄为首的另一派,则勃然大怒,痛斥崔仁师是“抱残守缺,阻碍教化,欲使万民重归蒙昧”的国之奸贼。
双方在太极殿上,吵得不可开交,唾沫星子横飞,几乎要动起手来。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一个头两个大。
他看着手中那本墨香清新,字迹清晰的《论语》,心中也是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东西是把双刃剑,威力无穷,也危险无比。
就在两派争执不下之际,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宣太子。”
李世民疲惫地挥了挥手。
此时的李承乾,正穿着一身宽松的便服,躺在新挖好的鱼塘边的凉亭里,美滋滋地看着几尾锦鲤在水中嬉戏。
他刚刚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一个月内,学会十种不同的鱼饵配方。
就在这时,一名禁卫统领匆匆赶来,打断了他的遐思。
“殿下,陛下急宣您入宫议事。”
李承乾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当他踏入那气氛凝重的甘露殿,看到面色铁青的李世民,以及桌上那份措辞严厉的奏疏时,他知道,自己最大的麻烦,来了。
他只想印几本书,好让自己能有时间去钓鱼。
结果,一不小心,他点燃了整个大唐帝国,一场关于知识、权力和阶级的,最顶级的政治风暴。
李世民看着他,眼神复杂无比:“承乾,这活字印刷,搅起了滔天大浪。朝堂都快吵翻了。你……说说你的看法吧。”
李承乾看着他爹那张写着“你惹的祸你来解决”的脸,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
他的咸鱼梦,仿佛一条被钓上岸的鱼,正在他面前,做着最后的,徒劳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