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李世民饶有兴致地看着他,“我儿有何高见?”
“儿臣以为,颉利可汗,虽是我大唐之敌,却也是草原万民曾经的共主。”李承乾侃侃而谈,脸上露出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情,“如今我大唐天兵一战而定乾坤,若只是单纯地将其献俘、斩杀,固然能震慑宵小,却难免会让草原各部,心生兔死狐悲之感。”
“我大唐要的,不应只是一场胜利,而应是长久的安宁。不应只是一个霸主的名号,而应是万邦来朝的归心!”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殿内顿时安静下来,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李承乾心中暗笑,来了来了,开始忽悠了。
“因此,儿臣提议,将此次献俘,办成一场‘归化’大典!”
“儿臣恳请父皇,昭告漠北草原、西域诸国,请他们的首领与使节,尽数来长安观礼。让他们亲眼见证,顺我大唐者,如兄弟手足,共享太平;逆我大唐者,如颉利之末路。”
“我们不杀颉利,反而要善待他,封他一个官职,给他一座宅邸。这叫‘千金买马骨’!向天下万族展示父皇您海纳百川的胸襟!”
李承乾越说越起劲,仿佛自己真的是个忧国忧民的圣人。
“同时,儿臣以为,此次大捷,非一人之功。从李靖大将军到每一位浴血奋战的兵卒,从修筑贞观大道的每一位民夫到后方运送粮草的每一位官吏,都功不可没。儿臣恳请,设立‘功劳簿’,由吏部与兵部共同主理,详细勘定每一位有功之士的功绩,论功行赏,绝不遗漏一人!”
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
第一,把一个军事问题,变成一个外交和礼仪问题。搞外交,不就是天天开会、顿顿吃饭吗?这事交给鸿胪寺和礼部去头疼,自己只需要在关键时候出来讲两句话,露个脸,多轻松?
第二,搞这个“功劳簿”,听起来无比公正,能收买全军之心。但实际上呢?这是个浩如烟海的文书工作,得一个个人头去核对,一件件事去考证。把这活儿甩给吏部和兵部,让他们手底下那群小官吏去熬夜掉头发吧!自己只需要最后看个总结报告,盖个章就行了。
完美!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既把自己的功劳“分享”了出去,又给自己找了一堆“务虚”的活儿,把“务实”的累活全都甩给了别人。
他已经能预见到自己未来每天“监督”礼部排练仪式,然后“审阅”吏部送来的厚厚功劳簿(只看封面),剩下大把时间可以去观星阁晒太阳钓鱼的美好生活了。
李承乾说完,深深一躬,等着父皇的夸奖和批准。
然而,他没有等到。
整个太极殿,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所有人都用一种看神仙的眼神看着他。
李世民怔怔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嘴唇微微哆嗦,眼眶里,竟然泛起了晶莹的泪花。
格局!
这才是帝王该有的格局啊!
他这个做父亲的,还在想着献俘太庙,炫耀武功。而承乾,想的却已经是万国来朝,长治久安,收服天下之心!
不杀颉利,以示宽仁。
设立功劳簿,以安军心。
一柔一刚,恩威并施!此等心胸,此等谋略,简直……简直闻所未闻!
“好……好……好一个‘千金买马骨’!好一个‘论功行赏,不漏一人’!”李世民的声音都在颤抖,他一把抓住李承乾的胳膊,激动地对满朝文武宣布:
“众卿听旨!”
“献俘大典,改为归化大典!立刻拟旨,昭告四方,请万国来朝,共尊我大唐天子为——‘天可汗’!”
“天可汗”三个字一出,满堂震动!
“另,设立‘英烈阁’,由太子承乾亲自总领!将此次所有功臣,上至将帅,下至兵卒,其名姓功绩,一一镌刻于阁中,流芳百世!所需人手钱粮,着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李承乾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啥玩意儿?
天可汗?这名头听起来就好累。
英烈阁?亲自总领?还要三省配合?
这不就是说,鸿胪寺、礼部、吏部、兵部、工部……所有部门最后都得来找我汇报工作?我这甩出去的锅,怎么转了一圈,不仅飞回来了,还变得更大更重了?
李承乾呆立当场,目瞪口呆地看着一脸“吾儿圣明”的李世民,看着下方那些已经开始激动地讨论“天可汗”尊号细节和“英烈阁”选址的朝臣们。
他张了张嘴,想要解释自己其实只是想偷懒。
可看着李世民那双饱含热泪的眼睛,看着魏征那副“吾道不孤”的欣慰表情,他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完了。
这下,真的被焊死在圣贤的宝座上了。
李承乾眼前一黑,感觉自己的咸鱼梦,碎得比被他捏碎的那个茶杯还要彻底,连二维码都拼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