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遇水则硬,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远处的李世民也拧紧了眉头,看向房玄龄:“玄龄,你看承乾此言,是不是又在……说胡话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眼神里却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杜如晦低声道:“陛下,臣倒不这么认为。殿下言辞虽奇,但细想之下,石灰亦是青石煅烧而成。殿下所言,或许是在石灰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殿下之天纵奇才,绝不会无的放矢。”
房玄龄捋着胡须,点头附和:“正是。殿下或许并非要我等真能一步登天,造出‘神仙土’,而是以此为最高目标,激励工部不断尝试,改良‘三合土’之法。此乃‘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无上深意啊!”
李世民听得半信半疑,决定再看看。
而李承乾看着阎立德那副便秘的表情,心中早已乐开了花。
太好了,这下所有人都觉得我在痴人说梦,这工程黄定了!
然而,他终究是低估了这个时代的人,在面对皇权和“神迹”时,那股近乎疯狂的执行力。
负责具体监造的工部侍郎裴行俭,是个脑子活络的年轻人。他见尚书大人没了主意,自己也束手无策,想起太子殿下那番话里又是“仙人指点”又是“烈火煅烧”的,竟然真的病急乱投医了。
他差人快马加鞭,去终南山请来了几个据说丹术高深的道士。
这几个道士常年与炉火、矿石打交道,对“火炼成石”的理论非但不排斥,反而两眼放光,觉得这与他们炼制“外丹”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当即就在工地旁,用工部提供的最好窑炉,摆开了架势,把太子殿下那套“神仙土理论”,当成了新的炼丹法门来研究。
一时间,工地一角青烟袅袅,丹香混合着硫磺、硝石和各种矿物烧焦的怪味四溢。
那场面,与另一边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形成了无比诡异的对比。
李承乾听闻此事,险些当场笑出猪叫。
好家伙,工程项目直接升级成玄学科研了。
这要是能成,他当场把水泥吃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那几个道士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石料配比,烧废了三座上好的窑炉,除了一堆奇形怪状的废渣,一无所获。
工部的官员们也渐渐失去了耐心,都当这是太子殿下开的一个不合时宜的玩笑。
就在所有人都准备放弃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一个年轻的道童,在清理一炉失败的废料时,因为天热口渴,正咕咚咕咚地喝着水。
他一个不小心,水囊倾斜,清水洒了出来,恰好浇在了一块灰不溜秋、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烧结块上。
他当时没在意,随手将那块湿漉漉的废料扔到了墙角。
第二天清晨,他去倒垃圾,脚下一个踉跄,差点摔倒。
低头一看,竟是昨日那块废料。
它和地上的泥土、碎石,已经牢牢地凝固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块坚硬无比的石疙瘩!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掰,那石疙瘩竟纹丝不动!
“师父!师父!成了!凝住了!真的凝住了!”
一声尖锐的、混杂着震惊与狂喜的惊叫,撕裂了工地的晨曦。
半个时辰后,阎立德捧着那块由道童无意中“制造”出来的初级水泥块,疯了一样冲到正在东宫悠闲喝茶的李承乾面前。
这位年过六旬的工部尚书,此刻须发散乱,满面尘灰。
他一双老眼里迸射出的光芒,是信徒亲眼见到神迹降临的狂热!
“扑通!”
阎立德重重跪倒在地,将那块丑陋的石疙瘩高高举过头顶。
他的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剧烈颤抖,甚至带上了无法抑制的哭腔。
“殿下!殿下!神物!神物降世了啊!”
“臣等有眼无珠,竟怀疑殿下金玉之言!殿下所言‘神仙土’,已然炼成!遇水则凝,坚硬如石,分毫不差!”
“殿下……殿下真乃神人也!”
李承乾端着茶杯的手剧烈一颤。
滚烫的茶水溅在手背上,瞬间烫起一片红痕。
他毫无知觉。
他只是呆呆地看着那块灰不溜秋、他再熟悉不过的水泥块。
整个世界在他眼中褪去了所有色彩,变得荒诞而不真实。
这……这他妈的也行?
紧随而来的李世民,一把从阎立德手中夺过那块水泥,用指甲使劲抠了抠,又往地上狠狠砸了两下,确认其坚硬程度后,龙颜大悦,仰天狂笑。
“好!好!好一个‘神仙土’!”
“朕的承乾,果然是上天赐予我大唐的麒麟儿!”
房玄龄和杜如晦交换了一个眼神,脸上同时露出“一切尽在殿下掌握之中”的欣慰笑容。
唯有李承乾。
他看着那块彻底断送了他咸鱼之路的水泥块,再看看满脸狂热的君臣,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
完了。
这下想停都停不下来了。
这路,怕不是要一路修到罗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