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耐旱高产的神物”,就像是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众人绝望的心。
房玄龄和杜如晦的眼中,爆出精光。
“土豆?地瓜?”杜如晦低声自语,“老夫遍览群书,闻所未闻。”
房玄龄则更为果决,他向李世民长揖及地。
“陛下!太子之言,匪夷所思。然,蝗灾之事,或可一试!臣请陛下秘令河北道总管李绩将军,觅一小部将死之灾民,试食蝗虫。若真能果腹且无害,则是我大唐天幸!”
“至于土豆、地瓜,可令鸿胪寺与国子监,穷尽一切手段,详查西域商贾与古籍!纵然希望渺茫,亦是社稷之望!”
房玄龄的话,像一把利刃,剖开了僵局。
魏征还想痛斥这是拿人命当儿戏。
李世民却抬手,止住了他。
皇帝的心,乱了。
他看着长孙无忌那不似作伪的决绝,又看着房、杜二人眼中燃起的那一簇名为“希望”的火焰。
他脑海中,浮现出白日里儿子那张平静到诡异的脸。
一个真疯的人,能说出如此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疯话”吗?
火烤蝗虫……
土豆……地瓜……
这些陌生的词汇,如洪钟大吕,在他脑中反复轰鸣。
良久。
李世民眼中爆出一股骇人的精光,那是一股属于帝王的、赌上国运的决断。
“准了!”
“此事,列为最高机密!八百里加急,秘旨传给李绩!让他小心行事,规模死控在百人以内,有任何异动,立斩不赦,立刻停止!”
“另,命孔颖达,召集国子监、弘文馆所有博士、学士,给朕查!把所有能找到的农书、杂记、图志,全部翻个底朝天!三日!三日之内,朕要知道,这世上,到底有没有土豆和地瓜!”
“遵旨!”
众臣领命,心中翻江倒海。
一场围绕着太子“疯话”的豪赌,就此在帝国中枢,秘密展开。
两天后。
两份来自不同方向的加急密报,一前一后,如两道惊雷,落在李世民的御案上。
第一份,来自河北道,李绩亲笔。
密报的字迹潦草而激动,透着一股沙场宿将难以抑制的狂喜。
李绩写道:他遵旨寻了百名濒死灾民,将捕来的蝗虫去翅去足,火烤之后,分与众人。灾民初时宁死不食,视若蛇蝎。后,一名悍卒奉命带头吞食,安然无恙且大呼“香”!
其后,饥饿战胜了恐惧。
结果……
那被万民视为天罚化身的蝗虫,竟真的香酥可口,不输肉脯!百人试食,无一伤亡,反倒精神大振,气力恢复!
如今,当地灾民已开始主动捕蝗为食!蝗灾之危,竟以这种前所未闻的方式,土崩瓦解!
李世民握着密报,骨节根根发白,手臂竟在微微颤抖。
他尚未从这巨大的冲击中回神,第二份密报已然呈上。
来自国子监祭酒,孔颖达。
奏折中,孔颖达称,两日不眠不休,翻遍千卷古籍,终在一本前朝商人所著的《西域闻杂录》的角落,寻到一段记载。
书中描述,于极西之地,有一奇物,根茎结果,其果名为“阳芋”,亦称“地蛋”!其形貌,与太子所言之“土豆”几乎一致!
书载:植于沙地,不畏干旱,一株可得数斤,煮、烤皆可,味甘而美,可为主食!
奏折的最后,孔颖达的笔迹因激动而颤抖变形。
“此物若真,乃社稷之幸,苍生之福!”
啪嗒。
李世民手中的朱笔,脱手滑落。
殷红的墨迹在明黄的奏章上,晕开一团刺目的血色。
他的人,就那么僵在龙椅上,脑中只剩下一片轰鸣的空白。
两份密报。
一份来自沙场宿将,字里行间是金戈铁马般的震惊与狂喜。
一份来自当世大儒,颤抖的笔迹泄露了斯文人内心的惊涛骇浪。
它们,都在证明同一件事。
太子,是对的。
那个他以为疯了的儿子,是对的。
殿内,静得可怕。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四位大唐的擎天之柱,此刻都屏住了呼吸,眼中的震撼,已无法用言语形容。
他们的目光,全都汇聚在御座上那个失魂落魄的帝王身上。
“陛下……”
长孙无忌轻声唤道。
李世民缓缓抬起头,眼神空洞地扫过四位肱股之臣,最后,他的目光穿透了殿门,望向了遥远的东宫方向。
那里,住着他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的儿子,李承乾。
一个他完全看不懂的……神人。
“传朕旨意。”
“朕……要亲自去东宫,问问太子。”
“那‘阳芋’,究竟种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