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想成为长俸制公务员条件也很苛刻,起码也要是英伦本土大学学位获得者。有了英伦留学的资历再花钱打点一
第二类非长俸制有点像后世的合同工、劳务派遣工之类,由港府劳工处统一登记招聘,只有面试合格且通过审查后,才能安排分配到港府各个下属机构从事怕跑腿打杂的最基层工作。
运气好或者有家底有门路,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磨砺后慢慢熬出头,就像雷洛他们就是一步步走上常人难以仰望的‘高位’,从而固定成为某些官员的白手套。
第三类合约制就是纯纯的牛马临时工,只有在港府遇到需要大量人手的时候,才会放出一些两三年制的招聘合同,临时招募一批人从事相关方面基础工作。
这类人在合同期间可以拥有公务员身份、享受部分公务员待遇,直到合同到期为止。如果港府不打算续约或者只愿意保留个别签约者,其他人就会被扫地出门。
如果工作仍然没有完成的话,港府就会再次招聘一批人重新签合同。因为港府公务员的薪水都是按年比例增长,如果给这些人续约就会按照资历涨工资,但招募新人就不会有这种麻烦。
这样的操作既能给港府节省一部分财政支出,又能让相关官员名正言顺的再捞一笔,属于是两全其美又不会公开的潜规则。
而郑耀先跟聂鹏飞说起这些,就是为了提醒他去盯着这第三类竞聘的人。第一类就不说了,人家能去英伦本土留学就说明家庭条件不会太差,未必愿意来鼎丰系上班。
第二类虽然没第一类那么心高气傲,但是敢于去竞聘的肯定都是有着底气,要么家底丰厚要么有门路,自然也不会随随便便到鼎丰一个华人新兴集团去。
唯有这第三类人,属于没关系没家底纯碰运气,所以每年虽然会有人员竞聘上岗,但大量的人依然会被刷下来。最夸张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几十比一的竞争率。
而能够有胆量去竞聘的人都是有一定知识和能力,起码来说肯定是熟练掌握英语,不然沟通都做不到还能干什么?聂鹏飞如果能去这批人里弄来一部份,填补集团人才空缺易如反掌。
还别说,聂鹏飞听了郑耀先的建议,果然从这些人里招到十几位高素质人才。有了这批人承上启下真的让整合事务顺利很多,也让聂鹏飞感觉轻松不少。
整合过程虽然短时间里造成管理流程拉长、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但是也在这个过程里发现不少问题,能直接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就群策群力尽快解决。
随后就是对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进行划分和界定,又连篇开会制定各部门及各公司的业务流程、业绩考核、部门协调流程、效绩工资标准、管理运营成本核算等等。
这些会议作为董事长兼总经理都必须全程参加,因为很多管理理念都是后世才成熟完善,现在不过是刚有雏形或者还没出现,聂鹏飞有时候开会到一半不得不现场对所有人进行讲解,把会议变成临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