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夜,依旧是那么的迷人,灯火辉煌,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点缀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但在这片繁华之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李承乾坐在东宫的书房里,眉头紧锁,手边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奏报。
自从被李二委以重任,总领民生司后,他才知道,这看似平静的帝国,实则早已千疮百孔。
他拿起一本《火政监月报》,随意翻看着。
这火政监,是他力排众议成立的,专门负责管理全国的煤炭生产和销售,防止有人从中作梗,鱼肉百姓。
“嗯?江南道蜂窝炭销量异常?”李承乾的目光停留在其中一页,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
按照常理来说,自从他推广了新型蜂窝炭后,百姓们都应该争相购买,官办炭窑的产量也应该节节攀升才对。
但是,这份月报上显示,江南道各地的炭窑产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大幅度下降!
而那些减少的产量,竟然都被以“灾损”、“转运失火”等理由一笔勾销了!
“这其中,必有蹊跷!”李承乾心中暗道。
他放下月报,揉了揉眉心,感到一丝疲惫。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和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势力斗智斗勇,简直是身心俱疲。
“殿下,要不要奴婢为您按摩一下?”一个温柔的声音传来,李承乾抬头一看,正是徐惠。
徐惠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药,款款走来,脸上带着关切的笑容。
“不必了,”李承乾摆了摆手,“本宫还有要事处理。”
徐惠见状,也不再强求,只是默默地将汤药放在桌上,轻声道:“殿下也要注意身体,切莫太过劳累。”
李承乾点了点头,算是回应。
他拿起桌上的狼毫笔,蘸饱墨汁,在奏报上写下几行字。
“传令裴行俭,即刻前往江南道,暗访三州炭窑,务必查清真相!”
写完之后,他将奏报交给一旁的侍卫,吩咐道:“务必亲手交给裴统领,不得有误!”
侍卫领命而去,李承乾这才端起那碗汤药,一饮而尽。
几日后,裴行俭风尘仆仆地赶回长安,带回了一批从江南道炭窑收集来的废料样本。
李承乾立刻命人将样本送往尚药局,交给孙思邈的弟子苏敬进行化验。
苏敬可是个技术控,对于各种药理毒理那是门儿清。
没过多久,他就得出了结论:这些废料中,竟然混有微量的镍砷合金!
“镍砷合金?”李承乾听到这个结果,心中一惊。
他立刻想到了“静火符”!
当初,静火教就是利用这种特殊的金属配方,制造出威力巨大的火器,差点颠覆了大唐的统治。
难道说,静火教的残党,又在江南道死灰复燃了?
“看来,她们不是在烧炭,是在炼‘信’啊!”李承乾轻敲案角,发出“咚咚”的声响,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与此同时,蓝焰商会的会长韦绶,也在整理着南线的账册。
作为大唐最大的商会之一,蓝焰商会的触角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经济命脉,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韦绶是个精明能干的女商人,她不仅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还有着一颗爱国之心。
她知道,只有国家安定,经济才能发展,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因此,她一直暗中支持着李承乾,为他提供各种情报和帮助。
这天,她在整理账册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数家中小船坊,近月来频繁采购大量的耐火陶土和鼓风皮囊。
这些东西,名义上是用来“修炉”的,但是,它们的用量,却远远超过了民用需求!
“这些船坊,到底在搞什么鬼?”韦绶心中疑惑。
她立刻派人顺藤摸瓜,很快就查到了一个关键人物:一个原属昆吾工坊的老匠人。
这个老匠人,三年前被官府除籍,按理说应该已经销声匿迹了。
但是,现在他却在宣州一带,收徒授艺,秘密地传授着某种特殊的技艺。
韦绶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