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他也不是只想着娱乐了。
事实上娱乐只是占用了他一点微不足道的精力,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各种大会小会上。
红墙里、国防部、通天代......总之就是什么大会小会都有他在旁听。
科侧、发展侧、战略层面、战术层面...都有他的身影。
他虽然不懂科技,但有些话题还是能听懂的。
其中最令他感兴趣的,毫无疑问是巡天全球监察体系的搭建。
顾名思义,巡天全球监察体系就是来监察全球的。
一阶段目标,是用巡天系列低轨监控卫星监测千米级及以上生物。
监测效果要能达到关键区域(人口密集区、沿海/河流等水源地、生物活动热点)每小时重访1次(确保及时预警),全球其他区域每4小时重访1次(覆盖潜在栖息地)
鉴于巡天系列低轨监测卫星基础参数如下:
轨道参数:太阳同步轨道(SSO),高度500-800公里(兼顾覆盖范围与重访率);
覆盖宽度:单星SAR雷达+光学/红外载荷的最大视场覆盖宽度≈5000公里(沿轨道飞行方向的扫描宽度);
分辨率:SAR雷达分辨率≤0.5米(穿透云层、植被,识别千米级生物轮廓及动作细节),长波红外分辨率≤10米(探测生物热辐射,区分活体与非生物);
那么要满足上述重访率与覆盖需求,需通过多轨道面组网+高密度覆盖实现。
具体怎么计算的秦霄听不太明白,他也不需要明白就是了,他只需要知道结果。
基础组网,6个轨道面×5颗/轨道面=30颗巡天一号(实现全球每4小时重访,重点区域每2小时重访);
强化组网:6个轨道面×8颗/轨道面=48颗巡天一号(实现重点区域每小时重访,全局区域每2小时重访);
冗余备份:考虑卫星故障/退役,需额外部署20%备份星→ 总需求≈60-80颗。
考虑高重力环境下生物活动更频繁+需实时追踪个体,需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重访率至每30分钟1次,此时需:
轨道面增至8个,每轨道面10颗卫星→ 基础80颗+备份20颗=100颗;
若需覆盖南北极(高重力下极地生态可能异变),额外增加2个极轨面→ 最终稳定监测需120-150颗巡天一号。
而大乾的发射目标,是按照最大值来安排的即150颗巡天一号。
从首次发射到形成全面监测能力,需2-3个月。
注意。
卫星发射不是说把卫星送上预定轨道就行了,还有一系列别的事情要做,如:
卫星部署:每颗卫星入轨后需展开载荷(SAR天线、红外探测器)、测试星间链路;
星座组网:150颗卫星需建立星间激光链路,形成“卫星-卫星-地面站”通信网;
算法优化:AI识别模型需学习千米级生物特征(高重力下形态差异)。
而这还是理论情况下,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需要更多时间。
秦霄为什么对这个课题感兴趣呢?
因为有用。
他想知道大布列丁那尊帝子到底去哪了。
“天启,你来分析下!”
秦霄终于还是成了另一个龙哥,遇事不决问天启。
“根据从世界各地汇总过来的情报,分析如下...”
注意!
世界各地汇总的情报也是通过大乾区域网络获取的,很多信息都是人工输入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区域别说网络了,电力都没有覆盖多少。
而在有了天启的分析结果之后,秦霄又立刻拿着这份报告插入巡天监察体系建立会议。
“能否先重点监测这些区域呢?”
里面全是百慕大、死亡谷、撒哈拉沙漠、南极洲、切尔诺贝利、马里亚纳海沟之类的区域。
这些区域,大多数是排除法做出来的。
当然了,撒哈拉沙漠里面秦霄手动添加了有一个曾经的经纬度坐标。
新世界联盟原总部所在之地。
那个地方,他觉得还是有必要监视下。
不一定是找妖皇,也要看看有没有别的东西。
这些曾经的经纬度肯定是还要经过重新计算的,不过这些事情就是专业人才需要考虑的了。
秦霄的提议自然是没有意外的获得全票通过,而在技术人员进行重新测算优化方案的时候,秦霄再次踏上了征途。
这一次,剑指鹰酱帝国上肆虐的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