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郑卫东沉稳有力的声音在回荡。
他翻开那份厚厚的调查报告,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领导。
“根据我们最近的调查,”
郑卫东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我县有十七个偏远山村至今没有通电。”
他顿了顿,让这个数字在每个人心中沉淀。
“有二十三个村子,距离最近的供销社超过十里路,老百姓买点盐巴针线都要走上大半天;”
他的声音渐渐提高:“有三百多位孤寡老人,一年吃不上一顿白面;”
“有……”
郑卫东一条条念着报告中的数据,每念一条,会场里的气氛就凝重一分。
几个原本持反对意见的领导,也不由得低下了头。
“我给陈野批条子,”
郑卫东合上报告,目光直视刚才发难的孙局长。
“不是因为他是我什么人,而是因为他愿意把日用品送到老乡家门口,并且是按供销社的价格销售!”
“我可以很大方的承认,他做山货生意是赚了点辛苦钱!”
“但这不能掩盖他确实帮助到了一些人!”
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我想问问在座各位,是我们守着一成不变的规矩重要,还是让老百姓能方便地买到生活必需品重要?”
张副书记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心里清楚,郑卫东说的都是实情。
但他也知道陈野救过郑卫东的儿子,他们关系不一般。
而且陈野一家确实靠着山货生意赚了不少钱,但这种话如果说出来,那就是把人得罪死了。
在座的领导,谁没有给家人或亲近的人行过方便?
郑卫东环视全场,语气缓和了些,但依然坚定。
“陈金生先生的计划书,与陈野的日用品销售是一个道理——”
“都是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切实改善民生的尝试。”
他拿起计划书,翻到关键部分:“按陈金生的计划,服装厂能初期就能解决至少一百个待业青年的工作问题!”
“养猪场也能吸纳五十多个劳动力,还能为县城提供优质猪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果发展顺利,后期还能容纳更多的工人!这可是实打实的好事情!”
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许多人低头翻看计划书,若有所思。
“我支持郑主任的意见。”
商业科的孙科长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年前我去省里开会,就听说南方有些地方已经在悄悄搞类似的试点。”
“咱们北方虽然保守些,但不能总是落后啊。”
“但是政策风险……”有人担忧道。
“政策风险我来承担!”
郑卫东斩钉截铁地说,“陈金生先生是港商,有特殊的身份优势。”
“就算将来有什么变化,也可以说是吸引外资的尝试。”
“更何况,他的祖父是爱国商人,他的计划书也都是可靠的方案。”
会议桌上的气氛明显松动了许多。
张书记叹了口气,摆摆手:“既然卫东同志这么有信心,那就先小范围试点看看。”
“不过一定要严格控制规模,随时向县委汇报进展。”
郑卫东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连忙点头:“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会把握好分寸。”
“好了,这件事情,今天就这样,”张书记做了总结。
“具体实施细则,还需要各部门配合研究。”
“有人持不同意见的,也都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都是为了人民服务嘛……”
会议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结束了。
郑卫东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但至少,第一步迈出去了。
——
县城百货大楼里,陈野四人对此浑然不知,正兴致勃勃地挑选商品。
四人说说笑笑,买了不少日常用品和布料,一直逛到了中午。
好在来的时候他们就和陈母说过,今天中午不回去吃饭了。
中午时分,他们来到国营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