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总督衙署书房内,陈恪的目光穿透窗棂,投向更遥远的波涛与更深邃的人心。
商贾们的阳奉阴违,冷眼旁观,乃至那无声的经济绞杀,皆在他预料之中。
这僵局,非是困境,而是棋至中盘,必须落子破局的信号。
他心中澄明如镜,破局之策,早已酝酿成熟,分为明暗两手,刚柔并济。
第一步,必须以雷霆击碎侥幸,以武慑商。
陈恪起身,行至案前,铺开素笺,墨锭在砚台中徐徐研磨,发出沙沙轻响,一如他此刻冷静到极致的心绪。
这封信,是写给浙直总督、梅林伯胡宗宪的。
信中,他先是诚挚问候,感念胡公坐镇东南、肃清海疆之伟绩。
旋即,笔锋转入正题,语气凝重而恳切——近日接沿海卫所及市舶司零星奏报,虽倭患大定,然零星海寇匪类似有借走私通道死灰复燃之迹象,不仅扰乱商路,更恐危及新港安全,损及开海大业之声誉。为防微杜渐,永靖海波,恳请胡公以总督之权,檄令俞大猷等将军,扩大沿海巡查范围,加强水师巡弋力度,尤其对闽浙交界、苏松外海等水域,施行重点监控与突击稽查,遇有可疑船只,无论背景,一律严查不贷,以彰国法,以儆效尤。
此乃明面上的理由,堂堂正正,任谁也挑不出错处。
维护海疆靖平,本就是胡宗宪份内之责,亦是支持开海政策的应有之举。
然而,这仅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杀招,潜于水下。
陈恪将另遣绝对心腹,持他的密信与信物,星夜兼程,直送早已潜伏于东南沿海要冲的赵诚手中。
指令清晰而冷酷:动用一切锦衣卫暗桩力量,严密监控各大海商家族尤其是李、王等核心势力的走私船队动向,精准获取其航线、时间、货物种类及交接地点等核心情报。
这些情报,将通过绝密渠道,以“偶然获知”、“线人密报”等形式,适时、精准地传递至俞大猷军前。
届时,俞大猷麾下的精锐水师,“恰巧”在例行巡防或“追剿残倭”途中,“意外”撞破大规模走私船队,人赃并获,铁证如山。
一切显得顺理成章,皆是俞将军忠勇任事、胡总督调度有方的结果,与他陈恪并无直接干系。
此计甚毒,亦甚险。
一旦发动,便如雷霆降世,瞬间粉碎海商们“两头通吃”的侥幸心理。
巨额货物罚没,骨干人手被锁拿,航线暴露,损失将是毁灭性的。
这无异于撕破所有伪装,将暗地里的较量彻底摆上台面,逼使对方要么动用所有朝中力量反扑,试图迫使嘉靖皇帝召回陈恪;要么彻底屈服,老老实实回归市舶司框架内进行规规矩矩的纳税贸易。
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嘉靖皇帝对开海决心之坚定,对陈恪支持之力度,能否顶住对方疯狂反扑带来的巨大压力。
陈恪深知,自此之后,再无转圜余地,非胜即败。
第二步则是——和风引流四方,以文聚气。
陈恪绝非仅知猛冲猛打的莽夫。
武力慑服,只能治标,难以长久。
真正要让上海港繁荣不息,税收源源不断,必须让其自身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成为万商云集、货通四海的不夜之城。
目前汇聚于此的商贾,多来自苏松嘉杭等周边地域。
贸易若只局限于内部循环,终有尽时。
必须将眼光放远,吸引两湖、两广、乃至云贵、川陕的客商,将他们的货物引进来,将海外的奇珍输出去。
如何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商贾,知晓上海港,信任上海港,并愿意将生意乃至身家押注于此?
陈恪的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官样文章和枯燥的招商告示。
他欲从人性之本——“娱乐”与“风雅”入手。
娱乐,自古便是聚拢人气、传播声名的最佳媒介。尤其在这样一个文娱相对匮乏的时代。
他在士林清流中,尤其是在心学门人中间,拥有极高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