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66章 《自然镜像与道德拓扑》(1/2)
《道德同人格》(粤语诗)
文/树科
道,德喺佢嘅格
人,德道人嘅格……
睇,蒲公英盘旋嘅弧线
读,蜂巢嘅完美阵列
望,潮汐同月光嘅引力……
我哋穷极数理化嘅哲学
我哋嘅奢侈格外啲……
《树科诗笺》2025.4.30.粤北韶城沙湖畔
《自然镜像与道德拓扑》
—— 论树科《道德同人格》的哲学诗学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日益陷入碎片化叙事与感官狂欢的语境中,树科的粤语诗《道德同人格》以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深邃的哲学思辨,构建起一座连接自然万象与人类精神的诗学桥梁。这首创作于粤北韶城沙湖畔的作品,以粤语方言为载体,将道德哲学的抽象命题熔铸于具象的自然意象,在语言的张力与意象的交响中,完成对 “道德” 与 “人格” 这一古老命题的现代性诠释。
一、方言诗学:语言本体的解构与重构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音古韵最为丰富的语言体系,其九声六调的独特韵律系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不同于普通话的声音美学。在《道德同人格》中,诗人以 “道,德喺佢嘅格 / 人,德道人嘅格” 开篇,短促有力的粤语发音,配合句末的押韵,形成一种类似鼓点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不仅赋予诗歌音乐性,更在语义层面强化了 “道” 与 “德”、“人” 与 “格” 之间的辩证关系。海德格尔曾提出 “语言是存在的家”,树科对粤语方言的运用,实则是将语言本身作为哲学思考的载体,通过方言的独特语法结构与词汇系统,解构了传统诗歌中语言作为表意工具的从属地位,使语言成为诗学建构的主体。